树立科学的双语教育发展观
信息来源:      时间:2009-08-15 14:40:55

【提要】双语教育的健康发展离不开科学发展观的指导。科学的双语教育发展观主要应包括:“以人为本”的目标观、“三位一体”的课程观、“适合国情”的模式观、“全面协调”的教学观和“可持续的”发展观。

【关键词】双语教育;科学发展观;目标;课程;教学 

【作者简介】姜宏德,青岛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基础教育阶段双语教育的研究与实验”负责人,已通过鉴定,课题批准号:DHB010661,联系地址:青岛市福州南路89号福林大厦B701室,邮编:266071,手机:13668863136E-mail:jiang_hongde@sina.com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全球化社会发展和我国对外开放进程的日益加快,一个以培养面向世界的双语人才为目标的双语教育正在我国基础教育阶段蓬勃兴起。数以万计的中小学都在实施双语教育,许多省市还将双语教育作为一项重大举措列入了当地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尽管学术界对双语教育褒贬不一,尽管双语教育的实施确实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然而基础教育阶段双语教育的产生与发展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现在的问题已不是讨论要不要双语教育的问题,而是到了需要认真研究和决策“如何促进双语教育健康发展”的时候了。

观念总是行为的先导。实施双语教育,首先需要树立科学正确的双语教育观念。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揭示了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于推进我国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双语教育的健康发展,同样离不开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总结十多年来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双语教育发展的经验与教训,笔者认为,科学的双语教育发展观主要应涵盖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人为本”的目标观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也是双语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施双语教育,需要首先树立“以人为本”的目标观。虽说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双语教育起因于对传统外语教学的不满,虽说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外语的能力也是双语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但决不是双语教育的唯一目标。

早在1987年,麦凯和西格恩在提交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中就曾提出过,双语教育的目标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内容:⒈语言目标。顾名思义,双语教育必须达到这样的目的,即把学生在应用系统所包括的两种或多种语言的技能提高到一定的熟练程度。⒉专业目标。尽管语言目标可以是重要的,双语教育系统首先是一个教育系统,具有与单语教育系统完全相同的目标。因此双语教育系统必须证明自己有达到这些目标的能力。⒊社会目标。双语教育系统的建立是为了满足既定社会和文化环境的要求并通过相互理解和一体化帮助解决一些有关的问题。如果双语教育系统中包括了一门外语或外来文化,那么其目的将是增强国际间的理解和团结。1很明显,麦凯和西格恩的观点并不支持“以提高外语水平作为双语教育唯一目标”的观点。

笔者认为,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双语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为培养适应我国对外开放和全球化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双语人才打基础。这种规格的人才应是双语兼通、文理兼容的复合型人才,德才兼备、身心健康的创新型人才,学贯中西、善于合作的国际型人才。这种人才还应是多门类和分层次的。因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既需要一大批双语型的拔尖创新人才,也需要数量充足、门类齐全的双语型专门人才和普通劳动者。实践证明,树立“以人为本”的双语教育目标观,可有效避免片面追求提高外语能力而忽视学生全面发展的错误倾向,使双语教育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二、“三位一体”的课程观

实施双语教育,课程是核心。双语课程观是双语教育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三位一体”的课程观,指的是将分科课程、活动课程和隐性课程“统筹安排、融为一体”的双语课程观。其中,双语分科课程是按照学科逻辑体系来安排和组织的课程,是通过传递间接经验让学生掌握一定双语知识和技能的课程,如以外语作为教学媒介语的艺术、数学、科学等课程。但由于实施难度较大,需要根据学校实际,创造条件有计划有步骤地予以开发。

双语活动课程则是以学生兴趣和需要为基础,通过一系列活动使学生获得直接经验和即时信息的课程,是一种与社会和学生生活密切相连的跨学科、综合性学习活动。双语活动课程依据不同标准可进行不同的分类。从技能训练的角度来分,双语活动课程可包括:双语视听、双语阅读、双语说练等活动;从活动内容的角度来看,双语活动课程又可分为:双语文艺活动、双语体育活动、双语科技活动等;再从活动媒介的角度来看,还可将其分为:双语影视活动、双语网络活动、双语节庆活动、双语社团活动等。

双语分科课程和双语活动课程是一种相互补充而非相互替代的关系。如果说双语分科课程是让学生在“教中学”,那么双语活动课程则是让学生在“动中用”。两类课程的有机结合,就能产生“学用结合、学以致用”的功效。但是在双语教育的起始年级,宜以活动课程为主,分科课程为辅。随着学生双语能力的不断提高,可逐步加大双语分科课程的开设比重。

双语分科课程和活动课程都属于显性课程的范畴。而双语隐性课程则是在正式课程表里所看不到的潜在课程,通常体现在学校和班级的双语教育情境之中,主要包括:双语物质情境(体现双语教育的学校装备与设施等)、双语文化情境(学校和班级的双语布置、广播、板报、展览、标志牌及各种双语仪式等)与双语人际情境(主要指师生与生生间的双语交际关系)。双语隐性课程的开发可以为学生创设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双语情境,使他们在自觉与不自觉之中习得双语能力,形成跨文化素养。

在基础教育阶段推行双语教育,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发双语活动课程与双语隐性课程,对于激发学生的双语学习兴趣、提高双语教学的质量和效率,都有着双语分科课程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实践证明,树立“三位一体”的双语课程观,可以克服双语教育“重分科课程、轻活动课程和忽视隐性课程”的倾向,有效发挥分科课程、活动课程、隐性课程“三位一体”的互补功能和整体效应。

三、“适合国情”的模式观

双语教育的实施离不开特定的双语教育模式。目前世界上流行的双语教育模式多种多样,如沉浸式、过渡式、维持式等等。其中不乏可借鉴之处,但都不宜照抄照搬。虽说沉浸式双语教育模式是一种成功率很高的教育模式,然而在我国尚不具备大面积推广应用的条件。须知,完全沉浸式双语教育要求第二语言或外语的应用从一开始就要达到100%,然后逐步降至80%,最后降至50%左右。即便是部分沉浸式双语教育,第二语言或外语的使用比重也要占50%左右。2从目前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师资现状来看,极少有学校能达到沉浸式双语教育模式的条件要求。与此同时,主张推行“过渡式”双语教育模式的报道也屡见不鲜。岂不知过渡式双语教育模式是一种体现美国“熔炉”政策的缩减性双语教育模式,这种排斥母语的双语教育模式有悖于我国双语教育的宗旨,绝对不可仿效。

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建构符合我国国情的双语教育模式,而不是生搬硬套国外的双语教育模式。在双语教育研究与实验中,笔者探索并构建了一种“适时引入——循序渐进——创设情境——协调发展”的浸润式双语教育模式。3这种模式具备三个特点:一是添加性。在我国推行双语教育只能是在汉语作为法定教学语言的前提下实施以一门外语作为媒介语的添加性双语教育,而不能采用排斥汉语或用外语替代汉语的缩减性双语教育;二是渐进性。在我国目前的条件下实施双语教育,只能是一个“由少到多、由浅入深、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过程,而不可能一步到位、一蹴而就;三是渗透性。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双语教育,应是一个双语情境创设与双语教学逐渐渗透的过程。过去十余年的双语教学实践证明,这种模式还是行之有效的。

四、“全面协调”的教学观

如同任何一项教学活动都不可能是孤立的一样,双语教学始终是在与外语教学、学科教学和母语教学的相互作用中发展的。能否做到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将是决定双语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树立“全面协调”的双语教学观,就是要求我们全面正确地协调双语教学与外语教学、学科教学和母语教学之间的关系4,做到相互促进、协调共进。

首先,在协调双语教学与外语教学的关系上,我们应当明确,双语教学既不同于外语教学,又与外语教学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外语教学是双语教学发生的基础,可以为双语教学的实施提供语言知识与技能等方面的支持。如果没有一定的外语基础,学生是难以接受双语教学的。而双语教学则是以一门外语作为非语言类课程的媒介语所进行的教学活动。双语教学的实施可以有效增加和拓展学生外语应用的时空,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应用外语的能力。但是双语教学与外语教学毕竟在性质、目标与任务上存有诸多不同,所以我们不可以把双语教学纳入外语教学的范畴,如同不能将一堂双语课上成外语课是一个道理。

其次,在协调双语教学与学科教学的关系上,我们应当明确,从某种意义上讲,双语教学就是以一门外语作为媒介语的学科教学;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双语教学又不同于单语的学科教学,它既需要完成学科教学任务,又需要实现一定的外语应用能力和跨文化教育的目标。因此,在实施双语教学时,既要考虑学生的学科基础与学科教学目标的达成,又要顾及学生的外语基础与外语接受能力,做到统筹兼顾、协调发展。

第三,在协调双语教学与母语教学的关系上,我们应当明确,有中国特色的双语教学不仅不能削弱母语教学,反而要求强化母语教学,促进学生汉外两种语言能力和双元文化的共同提高。这就需要我们认真研究汉外两种语言的特性及其迁移规律,探索通过正迁移效应发展学生双语能力的有效途径;需要我们统筹安排汉外两种语言的使用比例,适当增加外语在学科教学和各项活动中的使用比重;需要我们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双文化教学,把学生培养成具有中国灵魂和世界眼光的跨文化人才。

五、“可持续的”发展观

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双语教育既是一项富有挑战性的研究课题,又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有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我们去探索、去研究,有许多政策性问题需要我们去协调、去解决。我们不能指望在一个较短的时间里就能形成一套完整的双语教育体系,取得理想的双语教育效果。而必须有长期的思想准备,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促进双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5

可持续的发展观,要求我们立足当前、着眼未来,统筹规划双语教育发展和区域推进计划。要求我们明确各学段双语教育发展的具体目标,并采取切实措施搞好大、中、小学双语教育的衔接工作。要求我们力戒急功近利式的短期行为,克服不必要的重复教学与实验,杜绝不负责任的半途而废,倡导“一条龙”式的双语教育实验与实践。

可持续的发展观,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求真务实,有针对性地解决双语教育发展中的实际困难。当前亟待解决的有两大难题:一是双语师资的培养问题,二是双语课程与教材的开发问题。要遵循按需适度超前的方针,选择具备条件的高等学校有计划地为中小学培养能用外语教授一门非语言学科的双语教师,同时采取得力措施加强对在职双语教师的培训工作。要组织中外专家与一线优秀教师共同研制双语课程标准、编写双语教材。各双语实验学校也要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作用,在双语教师的培训和双语课程教材的开发利用方面做出贡献。

可持续的发展观,还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密切关注双语教育的发展动向,认真研究解决双语教育发展中的诸多矛盾与问题,从政策与制度的建设上支持双语教育的发展。例如,制定促进双语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招生政策,建立双语教师培训与资格认证制度,以及双语教育专项经费筹措机制等。要切实加强对双语教育的科学研究和管理工作,本着“先实验、后推广”的原则,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双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W·F·麦凯.M·西格恩著.严正.柳秀峰译双语教育概论.EDUCATION AND BILINGUALISM.Unesco.1987.)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 (158~163).

2]王斌华.双语教育与双语教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74).

3]姜宏德.“浸润式”双语教学模式的建构与实践.教育发展研究.2004.6.32~34.

4]姜宏德.论双语教育目标定位中的几个关系问题.中国教育学刊.2003.(4).34~35.

5]姜宏德.双语教育研究报告.新华出版社.2006.88.